2018年10月16日 星期二

腎虛的症狀你有那些?中醫師提出八大症狀提供參考!



1.尿頻、打噴嚏、大笑時尿失禁

這是因為腎氣虧虛,膀胱氣化無力,膀胱平滑肌的肌張力下降,使得膀胱的伸縮性降低,導致尿頻、尿失禁。

對策:暖身補腎+提肛運動

注意保暖,少吃生冷,多吃補腎食物,如枸杞子、山藥、韭菜、核桃、蝦、芡實、蓮子等。

每天做提肛運動,就像忍大便一樣,將肛門向上提,然後放鬆,接著再往上提,一提一鬆為一次,每天至少50次,多多益善。


吸氣時提起肛門,包括會陰部,肛門緊閉,小肚及腹部稍用力同時向上收縮;稍停,放鬆,緩緩呼氣,放鬆腹部和肛門。

這樣可以增強盆底肌肉群的反應和收縮能力,恢復小便的約束能力。通過提肛運動的一升一降,一呼一吸,可以補陽,固精益腎、延緩衰老。

2.大量脫髮

「腎主水,其華在發」,腎虛的人頭髮易斷並且沒有光澤,容易脫髮。

對策:梳頭+黑豆水

每天早晚梳頭百次,用黑豆100克煮水15分鐘,當茶飲。同時保證每天8小時睡眠,少喝酒、濃咖啡、濃茶等,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手指自然放鬆,像梳子一樣,插入發內,從前額經頭頂到後腦按摩頭皮,指腹稍微用勁,讓頭皮受到刺激。

做50次左右,到頭皮有酸脹發熱的感覺為好。然後可以再拍拍百會穴。


3.黑眼圈

這是因為腎氣不足,無力推動氣血循環,導致眼周氣血淤積而形成黑眼圈。

對策:桃仁芝麻糊+忌熬夜縱慾

桃仁30克,黑芝麻50克,甜杏仁15克、薏米25克洗淨煮粥,也可以按這個比例研磨成粉,用熱水沖調成糊糊即可。

同時忌熬夜,晚上11點前一定要睡覺;房事要適度,千萬不可縱慾。

4.怕冷且容易腹瀉
腎陽為全身陽氣的根本,如腎陽不足,不能溫煦身體,就會怕冷、容易腹瀉。

對策:生薑大棗粥+艾灸關元穴

生薑5片、大棗3個,與50克大米一起煮粥,早上喝效果最好,堅持一段時間你的身體就會暖和起來。

關元穴:位於臍下三寸(臍下四指處),這是任脈經過的地方,主管女性的生殖。


同時經常艾灸關元穴,培補元氣。

5.莫名發胖

腎氣虛使痰濕瘀滯而虛胖。人體正常的體液都需要陽氣來養護推動,陽氣不足,體內的水液不能充分的蒸騰氣化,導致痰濕瘀滯、體重大。

對策:邊泡腳邊搓后腰

用熱水泡腳,溫度以熱而不燙為好,泡15~30分鐘;泡腳的同時搓后腰,搓熱手掌,在后腰上下搓摩3~5分鐘。


這樣可以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溫腎壯腰、排出體內的寒濕、痰濁。

6.煩躁失眠

腎陰虛則虛火內擾,讓人煩躁;晚上陽不入陰,則導致失眠多夢。

對策:黑豆枸杞桑葚茶+不熬夜不夜跑

常喝黑豆枸杞桑葚茶、菊花茶,常吃百合、黑木耳、小米、枸杞葉、酸棗仁、葡萄乾等,滋陰養血,清熱安神。

晚上不做劇烈運動,減少讓你激動興奮的活動,11點之前睡覺。

7.牙齒鬆動、牙齦萎縮

齒為骨之餘,而腎主骨;腎陰不足,陰精不能向上滋潤口腔,加上陰虛火旺,虛火向上,蒸灼牙齦,使牙齦萎縮、牙根宣露,牙齒鬆動,經常潰爛、紅腫。

對策:叩齒吞津術+「黑五類」

閉上嘴巴,上下牙相扣36次,然後將口中的津液分作三小口徐徐嚥下,可以補腎生津、堅固牙齒。


同時飲食要清淡,多吃黑色食物,黑入腎,黑豆、黑木耳、黑米、黑芝麻、黑棗等滋陰補腎功效很好。

8.記憶力下降、聽力下降

腎開竅於耳,腎氣足則聽覺靈敏;耳通於腦,腦為髓之海,髓海賴腎的精氣化生和濡養;腎虛則聽力下降、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精力不足,學習或工作效率降低。

對策:天人擊鼓健腦法+食療

端坐,上身挺直,頭稍向前傾;放慢呼吸節奏;雙掌捂耳,十指向後,食指置於中指上,用彈撥的力敲擊頭骨後側基部的風池穴。

重複動作,直至完成36次敲擊。可以強腎固元、使神氣內聚,堅持每日三次。


平時還要多吃核桃、山藥、枸杞、板栗、松子、黑豆等,補腎補腦。

中醫認為,腎虛多為長期積累成疾,切不可以用急於求成而用大補之藥進補,或者用成份不明的補腎壯陽藥物。

女人要想美,一定要養好腎。即便現在沒有腎虛的症狀,這些養生動作也是可以常做的。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2018年9月30日 星期日

自己做洗碗精

分享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UkZJHvJMQw

材料:
一.取檸檬皮3-4斤 (也可用6-7個柚子皮或7-8斤的柳丁皮 或5-6斤的橘子皮)
二.95度酒精2瓶(公賣局或藥局就可買到)
三.冷開水( 240c c .3000c c)
四.鹽巴一大匙(湯匙)
五.椰子起泡劑700cc(化工原料行)

做法:
1.首先將果皮洗淨擦乾或涼乾,只要表皮的部份,可用刀子或刨刀取得表皮。【取下來的檸檬汁一時用不完,可用製冰盒做成檸檬冰塊,一年四季不怕沒檸檬吃】 
2.將檸檬皮或各種柑橘皮加入95度酒精2瓶再加240cc的冷開水.將其浸泡一星期(需淹過果皮)就完成第一步驟。 
3.一星期後將果皮撈出並過濾,即取得果皮精油。 
4.將濾出的果皮精油加入3000cc的冷開水+鹽巴+椰子起泡劑,再充份攪拌均勻後即可成環保清潔劑。 
5.瀘後檸檬皮再利用:a..可清潔洗衣槽的污垢→用洗衣袋裝好,放入洗衣糟浸泡8小時。b.浸泡枺布。c.可浸泡水後用來拖地。真是一舉三得。

2018年9月29日 星期六

0-5歲的教養知識

不管您是家長 還是老師
小小朋友也有自尊心
當小朋友犯錯時
千萬不要在眾人面前指責
記住您要面子
小孩也很愛面子
糾正錯誤的方式是不是當下
而是選擇一對一時的空間
好好地告訴孩子剛才做錯什麼事
要如何改進有些孩子在外面會打罵學生
其實都是原生家庭的家教不當
下面的文章安麗覺得不錯
想說自己筆記起來
也分享給粉絲們看
希望在孩子的教養方面有所幫助

圖像裡可能有一或多人、大家坐著和小孩

教養除了適性,更要適齡!


養育孩子帶給父母最大的成就感,莫過於陪伴孩子逐漸成長,一天天看著他的身、心產生變化,就像觀察一顆小樹慢慢地成熟、茁壯!然而,這樣美妙的過程中卻也挾雜著苦澀,一些些令爸比媽咪心碎的時刻。

 「來〜爸比親一個!媽咪抱一下!」、「寶貝肚子餓嗎?
冷不冷?想不想喝水?」

這些從早到晚的噓寒問暖、發自內心的疼愛呵護,對於一個幼小的孩子而言,想必一定覺得:「我的爸爸媽媽真的好愛我,我好幸福喔!」但是聽在稍大一點的兒童耳裡,可能會認為:「他們真的好囉嗦喔,我來個充耳不聞好了!」

這還不是最糟的情況,等孩子再大一點,進入青春期,甚至會遭來反感怒吼:「爸!媽!你們把我當白癡嗎?」由此可見,父母的教養方式實在應該隨著孩子的成長階段做調整,才能有助於孩子的能力發展及親子間的關係。



不當教養源於不了解
《管教,要掌握鬆緊》的作者,校長爸爸黃登漢認為,許多父母在管教孩子時容易動怒,往往會(去掉)因為他們對於孩子的身心發展狀況不夠了解,因此容易對孩子有不適當的期待,當孩子的表現不如自己預料時,就會因為失望而生氣。

 再者,關於自己學齡前的記憶,父母通常印象模糊或完全想不起來,在養育孩子時,經驗值自然是0(至於學齡後怎麼教孩子讀書、考試,大概就比較有經驗)。

加上現代家庭孩子生得少,大部分的家長都是經驗不足的新手爸媽,但即使孩子養久了,也不會因此而變成老手,因為孩子的身心狀況一直在成長改變,父母將不斷面臨新階段的考驗!



常見的不適齡教養

狀況1:對幼小孩子過度要求

校長爸爸黃登漢表示,有些父母會希望孩子的發展比別人早一步,或因為想趕快脫離某個辛苦的階段,不知不覺就會以過高的標準來要求孩子。
以尿床為例,因為清理上的麻煩,想必許多孩子都曾受過關於尿床的威嚇以及處罰。
然而,尿床與孩子的肌肉控制能力有著很大的關聯性,不當的期待不但令家長沮喪,也會讓孩子產生很大的心理壓力,這種壓力有時反而會成為孩子尿床的主因,形成惡性循環,無形中也延長了孩子尿床的時間。

天才領袖感覺統合兒童發展中心執行長王宏哲也舉走路為例,常見許多「過度期待」的家長硬拉著7、8個月的寶寶開始練習走路,但在寶寶1歲以前,整個下肢的骨骼仍不夠強壯、成熟,還沒有做好行走的準備,不足以支撐上半身的重量,如果過早開始學走,很可能造成下肢的骨骼排列歪曲,也可能引發2、3歲後「扁平足」的產生,因此家長在教養時,一定要考慮孩子當下的身心條件是否合適,否則將猶如揠苗助長。

 此外,在認知能力的訓練上,有些父母一開始就會購買複雜的拼圖或積木給1歲左右的寶寶,這時候的孩子會喜歡玩嗎?

不會!因為他還不具備足夠的手眼協調能力,但有時一心求好的家長會硬逼著孩子練習,甚至責罵孩子:「你怎麼這麼不專心呢!」

這樣的操作過程會讓孩子感到很挫折,反而使他對於這種「認知作業」(而非玩具)提早失去動機,等到2、3歲後視知覺、手眼協調及邏輯能力提升到足以玩這種複雜玩具時,孩子卻可能因為連結起不好的記憶(這種東西我玩不好!)而排斥這類的玩具,進而無法透過操作來提升對應的能力。

狀況2:把大寶貝當成小Baby

校長爸爸黃登漢指出,有些父母的心態會把小孩當成寵物養,覺得孩子小的時候實在太可愛了,甚至希望孩子永遠不要脫離這個可愛的階段,然而,孩子的正常發展並非如此,他會慢慢進入「比較不可愛的」的階段,例如:學會走路後到處亂跑,吃飯也不乖乖坐在椅子上吃;一下子撞倒這個,一下子摔破那個,爸媽就會覺得很生氣,希望孩子一直停留在那個好玩、好帶又不闖禍的階段,卻忽略這樣的心態無形中可能會限制孩子的發展,讓孩子「永遠長不大」。

因此,當孩子的成長邁入新階段時,父母就該正視眼下的階段,採取適當的教養方式。

兒童發展專家王宏哲則表示,很多家長在孩子3、4歲以後,還把他當成小寶寶一樣很保護地在養,餵飯餵到4歲了還不肯放手讓孩子自己吃,為的是讓孩子「養成乾淨的習慣」,其實這是不對的做法,父母太過保護會讓孩子的能力低落,因為他沒有機會自己體驗事物、累積成功的成就感,將來等到進入團體當中,發現其他孩子都會拿湯匙、拿碗自己吃飯,而自己卻剛在學,孩子也會產生很大的挫折感。

保護過度,以比孩子更小年齡的教養方式帶孩子,他的獨立性及生活自理能力就會比別人落後很多。

 各階段寳寳的教養重點

0〜5歲學前階段的孩子可塑性強,不論在生理或心理方面,都處於快速發展的階段,再加上這個階段的孩子相較於其他時期,更加依賴照顧者、與照顧者的關係最為緊密,因此,0〜5歲可說是父母在孩子一生當中給予教養最關鍵的黃金時期。

不同年齡的孩子會有不同的發展特性,在父母的教養上也會發生不同的問題,以下針對各個階段加以詳述。

0〜1歲寳寳

成長最迅速的一年

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兼任講師柯良宜指出,人生的第一年對孩子後來的成長可以說是最關鍵的一年,雖然這時他沒有語言與外界溝通,但他的情緒經驗都會被記錄在腦海裡,影響往後對世界的看法。

剛出生寳寳大部分時間都在睡覺,但是到了3、4個月以後,他們醒過來的時間會越來越長,7、8個月後和大人有越來越多的互動,情緒表達也越來越豐富,照顧者可以很明顯的知道寳寳現在是開心還是生氣。

從出生就需要遊戲
兒童發展專家王宏哲表示,很多人誤以為6個月前的Baby只會吃飯、睡覺,其實不然,大腦研究發現,0〜6歲的寳寳已經一直在發展聽懂、並且想要說的能力,6個月的寳寳不但能聽懂大人的話語,他還想要說話,只是口腔肌肉的發展尚未成熟,因此無法發出語言。

這件事情提醒我們,即使小寳寳只能躺在床上,還是需要父母和他進行大量的遊戲,而不是只有照料吃喝拉撒睡就好,遊戲會促進神經突觸的連結,因此越小開始越好。

父母最好能經常逗弄0〜3個月的嬰兒,並且在互動中觀察孩子對於聲音是否給予回應,聽到搖鈴聲會不會想伸手拿到手裡玩。3〜5個月時,則要注意寳寳的視覺功能是否正常,能否注視距離20公分的玩具5秒左右,且目光是不是能夠跟著玩具左右移動。

會獨立翻身起,開始多「趴」
多爬會變聰明,是真的嗎?
兒童發展專家王宏哲指出,爬行的過程是人類一生當中用最多皮膚和地面接觸的時間(等到會站以後,就只剩腳掌的接觸),爬行時,地板給皮膚的大面積刺激會回傳進大腦,且不斷地活化大腦。

此外,爬行也會讓上臂、腹部及下肢的肌肉長得更好、更有力,2〜3歲時通常會檢測孩子把球舉高高再丟出去的能力,多爬的孩子通常都會表現得比較好。

如何讓孩子多爬?
兒童發展專家王宏哲建議,約莫6、7個月大、可以獨立翻身起,就可以大量給孩子「趴姿」的經驗,多讓孩子在地墊上玩,用玩具引導他往前拿取的欲望,如此不但能訓練頸背張力,還能強化上臂、腹部和下肢的力氣,寳寳才有能力把身體支撐起來。

不爬會導致發展遲緩嗎?
兒童發展專家王宏哲表示,在臨床上,不爬沒有發展上的問題,但爬行經驗少的孩子確實在動作協調的能力上會比較弱,爬行的經驗最好能夠累積約3個月左右比較好,即使寳寳晚點站立也沒關係,建議家長在此時期多將寳寳喜愛的物品放置於地板上,不要放在過高的地方,以免寳寳因探索的欲望而提早開始站立。

邁向站立的過程
爬行一陣子後,約9個月大起,寳寳會開始出現跪姿,包括「低跪姿」、「高跪姿」,這讓寳寳可以用比較高的姿態來探索更高的物品,值得注意的是,很多父母會誤以為高跪姿會傷害膝蓋,便阻止寳寳這種動作,但其實這是正常的發展過程,少了這個階段,孩子會不知道該如何從坐姿轉變成站姿,況且,跪姿也是一種很好的腳力練習。出現跪姿後,接著孩子會漸漸發展出「扶站」,朝向獨立站立邁進!

發展依附關係
柯良宜老師指出,通常到了9個月,我們可以發現寳寳開始變得怕生,不像之前任誰抱都無所謂,他會開始對照顧者產生情感上的依附,9個月〜2歲這段期間被稱為「依附關係建立期」,寳寳必須感受到當他有需要時(如肚子餓、尿布濕了),會有人馬上回應、滿足他,如此他才能逐漸形成安全感,並且在腦海中建立一種印象,認為這個世界是友善的、別人是可以期待的,這種依附關係的建立,對寳寳往後面對自己與他人的態度影響非常深遠,例如:在兩性關係與婚姻關係裡,他們能否抱持信任的態度。

 校長爸爸黃登漢認為,父母應該多花時間陪伴孩子,即使有其他人幫忙家事(如:外傭),也別完全把孩子交給別人照顧,帶孩子不是「家事」,而是一種神聖的「天職」,是追求幸福的歷程,一家人共享這當中的喜怒哀樂,不論是歡樂或衝突,將來回想起來都是美好的回憶,現在你買禮物給他,將來他買禮物給你,這就是幸福。沒有共同相處,就沒有共同的記憶;沒有共同記憶,就沒有共同的感情,孩子就只是一個「在你家長大的人」而已。

帶寶寶出門去
許多家長因為擔心寶寶生病而不敢帶他出門,甚至覺得1歲以前要關在家裡比較好,兒童發展專家王宏哲分享了自家寶貝的經驗:「我們從寶寶6個月開始,就帶著他參加親戚朋友的大小婚宴、聚會,因為我們希望他的社交能力好,而且別人逗他一次,他的大腦反應連結就多一次,所以應該多讓1歲前的寶寶與人接觸,也可避免日後發展成後天因素造成的社交障礙疾病,如後天引起的自閉症。

此外,3個月後寶寶的視覺已經開始成熟,可以看到較遠距離的物體和色彩,如果整天待在狹小的範圍內,會影響視覺的發展,應該多讓寶寶出門接收刺激才好,如果害怕感染疾病,可以等3個月後,打過主要幾個疫苗再帶出門,地點也可以先從乾淨、空曠的戶外空間(如:公園)開始。」

1〜2歲寳寳

語言的出現
1歲後,寶寶開始出現語言,可以透過語言來表達需求,已經有別於1歲前只能用哭叫的方式與人溝通,當能夠成功溝通時(如:受到鼓勵、得到回饋),寶寶會有很大的成就感,也就大大提高了他的內在成就動機。

1歲寶寶的語言,會從簡單的單字開始(爸、媽、車、狗),1歲半前通常會進步到疊字(爸爸、媽媽、車車、狗狗),接近2歲時可能開始出現簡單的句子(爸爸媽媽抱抱),寶寶的語言之所以會越拉越長,是因為他的需求越來越多,必須透過較長的句子才能達到成功溝通的目的。

兒童發展專家王宏哲表示,語言發展較慢可能影響孩子的成就動機,2歲前還沒有出現簡單疊字的孩子,他的情緒發展通常比較差,因為沒有工具和別人溝通,只能用原始的哭泣、憤怒來表達,所以他的情緒表達、挫折容忍度就比較會有問題,因此,好好引導孩子把語言學好是很重要的,此時的教養重點是大量陪孩子講話、閱讀,且孩子只要發出聲音或語言就立即給予回饋。

從站立到奔跑
寶寶由爬行到獨立站立對他最大的意義,就是讓他的視野變得更寬廣,這對寶寶來說是一種很驚奇、意外的收穫,讓他發現「原來世界這麼大」,也因此,能夠站立的寶寶通常不願意再低下來爬行。另外一個重要意義,是讓寶寶的移動速度變得更快,寶寶會發現用2隻腳走路好像比4隻腳更快耶!於是樂於不斷練習,帶來更多的成就感。

學會獨立站立後,寶寶漸漸可以開始走1、2步路,約1歲3個月前可以完全放手自己行走,此時寶寶走路的姿態很可愛,就像保持平衡般將雙手高舉,搖搖晃晃的走路。1歲3個月〜1歲6個月,寶寶行走時雙手可以放下,不需要舉高,走得也更穩了,不會經常跌倒。

1歲6個月〜1歲10個月的寶寶開始能夠快走,而且好像快要跑起來了呢!1歲10個月〜2歲的寶寶,可能開始出現小跑步,甚至會用衝的,一開始寶寶一樣是雙手高舉的「小飛機跑」,之後再轉變成正常跑步。

開始探索周圍世界
從站立到奔跑,讓視眼變遠、移動更快,這些動作發展背後的心智意義,是因為寶寶想快一點拿到他需要的東西,或到他需要的人身邊。因此可想而知,行動力漸強的寶寶也會變得更加好奇、好動且精力充沛,此時他們最大的挑戰和「重要任務」就是探索周圍的世界。可是他們對於外在環境的事物特性與規則卻很陌生,不知道杯子掉到地上會打碎、遙控器丟進水裡會壞掉,所以家長常覺得這個階段的孩子很討厭,不斷地闖禍。

校長爸爸黃登漢表示,其實這些探索行為都是孩子的學習過程,父母除了耐心引導,讓他知道什麼不能做,以及不能做的原因以外,還要注意家中的環境是否安全,危險的物品儘量收起來或進行處理(如:電風扇加上安全網),以免寶寶因好奇心而受傷。

 這時的寶寶沒有控制行為和情緒的能力,想要的東西就要馬上得到,建議爸比媽咪採用一面安慰,一面以其他替代物轉移注意力的方式,讓寶寶停止哭鬧。由於寶寶的詞彙理解能力還不夠,父母可以用示範動作+表情的方式來表達事物的危險性,讓孩子懂得害怕(如:假裝碰到火,然後說「好燙!」,輔以誇張的疼痛表情)。

 生活自理&專注力
兒童發展專家王宏哲認為,其實1歲寶寶就可以慢慢開始訓練生活自理的能力了,以吃飯為例,可以試著讓寶寶以安全餐具自己用餐,如果家長因為無法接受孩子吃得亂七八糟,遲遲不敢放手讓孩子自己練習,孩子日後的生活自理與獨立能力就會比別人差,甚至還會影響專注力。

 因為在孩子自己拿湯匙時,孩子可以同時訓練「視覺專注力」(我最喜歡的菜菜在哪裡?)、「肢體專注力」(等不及了!第一口就要挖到!),以及「手眼協調專注力」(喔喔!要放進嘴巴裡,不是鼻子裡〜),而不像被動餵食時,只需要「把嘴打開」的專注力而已。「主動」,是培養專注力的關鍵,也會讓孩子覺得整個過程更加有趣。

2〜3歲寳寳最難搞的年紀

2歲以上的寶寶被稱為「Trouble two」、「貓狗都不理」的年紀,可說是0〜5歲中最難稿的年齡層。為什麼會這樣呢?
兒童發展專家王宏哲指出,因為這時孩子的內在需求變多了,語言卻還不夠成熟,不太能夠表達出心裡想要的東西,所以仍會使用「哭」、「番」、「盧」…等原始方式表達需要。

 再加上2歲以後孩子的活動量更大了,家裡提供的空間已經無法滿足他,舉例來說,這時他非常喜歡跑、跳、攀爬,環境所提供的刺激卻無法配合,這有違他的發展,想必他心裡的OS一定是:「我已經變得這麼厲害了,卻沒有地方玩,待在這麼小的地方,只有媽媽一個人在!她又不知道我要什麼,也不帶我出去,所以倒楣鬼就是媽媽,我要把氣都出在媽媽身上!」

多帶孩子出門走走
兒童發展專家王宏哲建議父母,多帶2〜3歲的孩子出門認識世界,並消耗身體的活動量,好讓他充分練習這個階段動作上的發展,要是少了這些環境刺激,孩子很可能產生感覺統合失調的問題,如怕高(不敢盪鞦韆或溜滑梯)、怕陌生人、怕抱、怕碰、怕眼神接觸…等,也有可能變得易常過動,在家裡爬上爬下、撞到東西也不怕痛,在詢問父母的教養方式後發現,這類孩子每週的身體活動可能只有1次,平時就像小寶寶一樣照3餐餵飯而已,自己在家玩自己的,連玩都被禁止時就只能看電視。

此外,建議父母也讓這階段的孩子盡量有和同儕互動的機會,一次親友聚會、拜訪別人或邀請別人來家裡的經驗都可以,這時寶寶開始需要知道「團體」這件事,了解除了自己以外,還有別人,並且要開始練習分享、輪流等人際技巧。

其實,2歲孩子是好奇的寶寶,他們樂於學習也喜歡嘗試新的事物,最喜歡今天去的地方和昨天不同,喜歡無法預期這次爸比媽咪要帶他去哪裡玩的感覺,但是當他的需求無法滿足時,就會變成最難搞的寶寶。

不要嘲笑學語寶寶

 剛滿2歲的寶寶,語言還沒發展得很好,但在快接近3歲時,說話的能力就明顯地提升,可以用簡單的句子和別人溝通。兒童發展專家王宏哲提醒父母,當寶寶對你說話時,請務必有耐心地聽孩子把話講完,不要插話,也不要直接幫孩子講完他想表達的意思,否則會阻止了孩子開口說話的經驗和動機。

 更重要的是,父母不要不經意地嘲笑孩子的語言,否則會讓孩子有很大的挫折感,降低其開口說話的意願,尤其對語言發展較慢的小男孩更不能如此。2歲半時,很多孩子可能進入「幼兒口吃期」,這是由於心裡有很多話想說,口腔動作卻來不及反應所導致,這時千萬要自然地面對,不要模仿他或嘲笑他,否則孩子感受到壓力,可能加劇或延長口吃的情況。

本文分享自 親子教育



2018年4月12日 星期四

新手爸媽 照顧嬰兒的問題


坦白說以下這些問答題
只要家裡有寶寶
所有住一起的家人不只是父母
尤其是阿公阿嬤也都要注意



本文分享自  馬偕醫院小兒科資深主治醫師 何啟生


不管事先做了多少準備,等到小baby一出生,還是會發現許多看似平常,卻沒有正確答案的問題,讓爸爸媽媽們不知該如何是好,0歲寶寶單元歸納出嬰兒飲食、睡眠、疾病、清潔……,共20個常見的育嬰困擾,請教資深的小兒科醫師何啟生,讓家長們對於照顧小寶寶更有信心。

 1. 要不要將寶寶的手腳包起來?
中國人習慣將寶寶包得密密實實的,認為這樣寶寶較有安全感,而且也不會因為身體反射動作而受到驚嚇,可是西方的父母卻喜歡讓寶寶手腳自由活動,以便促進其身體感覺發展,究竟寶寶的手腳該不該包起來呢?
正解
新生兒還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手腳,往往會因為身體痙攣或一些突發的聲音,而產生驚嚇反射動作,並且容易從睡夢中驚醒。包裹他的手腳,可以讓他重溫母體中的安全感,慢慢適應外界的環境,同時也能幫助嬰兒保持體溫,因此,醫師建議,滿月以前的寶寶在睡覺的時候,最好將其手腳包起來,等到滿兩個月以後,寶寶開始想探索外界,也比較不容易受驚了,就可以脫離襁褓。

 2. 寶寶要穿多少才不會著涼?
阿媽們有句諺語:「嬰兒沒有六月天」,也就是說嬰兒怕冷、不怕熱。因此,為了避免寶寶著涼感冒,爸爸媽媽拼命給孩子加衣服,全身裹得像個小粽子,可是反觀歐美日等國家,即使大冷天,寶寶也穿的不多,這使得新世代的父母產生「寶寶該穿多少才不會著涼」的困擾。

正解
嬰兒的新陳代謝比成人快,所以也比較怕熱,冬天時固然應該穿的保暖一點,但是天氣熱的時候,穿太多反而會令寶寶不舒服,加上他的體溫很容易受外界的影響,所以在給他穿衣時,必須更注意環境的冷暖變化。一般而言,大人覺得冷,必須穿多時,就給寶寶多穿一件;大人覺得熱,必須少穿時,就幫寶寶多脫掉一件,而夜晚則比白天多穿一件。

3. 寶寶哭的時候,該不該抱他?
新手父母最怕聽到寶寶哭,一來是捨不得,二來是怕吵到鄰人,於是寶寶一哭,就趕緊抱他起來,可是幾次之後,聰明的寶寶立刻發現,「哭」是吸引大人來抱他的最有效方法,而變成一種習慣,這可累壞了沒有經驗的父母,在抱與不抱之間,左右為難,萬一家中的阿公、阿媽再插手干涉,問題就更複雜了。

正解
哭,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反應,嬰兒哭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尿片濕了、肚子餓了、想睡覺了或是生病了……,家長應該先檢查一下,如果這些因素都排除了,寶寶還是哭個不停,就表示他可能缺乏安全感或是想要引起大人的注意,這時候就應該先和他說說話,安撫他的情緒,如果還是無效,才把他抱起來,萬一媽媽們太忙,不能馬上抱他,讓他哭一會兒,也是可以的。


4. 可不可以搖晃寶寶? 
很多人都有經驗,寶寶吵鬧的時候,只要搖一搖他,就可以獲得暫時的寧靜,有些寶寶甚至必須靠大人搖晃才能入睡,然而也有人認為大力搖晃寶寶,會對腦部造成傷害,搖晃寶寶真的有這樣的危險性嗎?該怎麼搖,才正確呢?

正解
嬰兒喜歡被搖晃,但是卻可能因為用力過猛,而表現出不安、嗜睡、流口水、四肢無力、抽筋、痙攣、嘔吐、呼吸加速、體溫下降(心跳過慢)等症狀,嚴重時,甚至會昏迷、死亡,這便是所謂的嬰兒搖晃症候群,主要是因為嬰兒的頭部較重(佔了身體總重量的25%),而且腦部的水含量較多、髓鞘發育不成熟,加上他的頸部支撐力不夠,被搖晃時,腦部容易受到壓迫與扭曲,因此,醫師呼籲,家長要搖晃寶寶時,只能輕輕地前後、左右晃,不可旋轉、上下晃動,或突然改變方向;另外,類似搖晃的動作也會導致同樣的危險(反覆將寶寶拋到空中、將寶寶架在肩背上搖動、將寶寶放在大人腿上晃動、抱著寶寶旋轉等),也應盡量避免。

5. 寶寶的睡眠時間多久為正常? 
剛有寶寶的父母幾乎都會加入熊貓族行列(眼眶掛著黑輪),因為寶寶好像睡沒有多久就會醒來,或是白天猛睡覺、晚上精神百倍,爸爸媽媽們的生活作息也就因此而大亂,疲憊又充滿疑惑的家長不禁要問︰寶寶的睡眠時間多長才算正常?怎麼做才可以讓寶寶配合大人的作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呢?

正解
剛出生的小寶寶一天要睡將近20個小時,1~3個月大的寶寶則睡15~15.5個小時……隨著年紀的增加,寶寶所需的睡眠時間會愈來愈短,不過由於較小寶寶的睡眠覺醒循環較短,所以,夜間醒來的次數便會增多,同時,胎兒在母體中,沒有白天、晚上的差別,出生後無法適應大人「白天活動、晚上睡覺」的方式,就會有「日夜顛倒」的情形。改善的方法是白天不要讓寶寶睡太多(尤其是黃昏過後),盡量逗他玩,給他適當的運動,喝奶時間到了,即使他還在睡,也要把他叫醒,等到快睡覺前,再幫寶寶洗個溫水澡,就比較容易讓他乖乖入睡了。

 6. 應該讓寶寶養成獨睡習慣嗎? 
這也是東西方育兒觀念的分歧點,歐美國家的父母希望孩子能夠儘早培養獨立性,因此寶寶從一出生起,就有自己專屬的嬰兒房,與父母分房而睡;但是東方寶寶卻多半與照顧者同一個房間,有些甚至睡在父母的床上,方便爸爸媽媽們照顧,究竟哪一種方式才最適合小嬰兒呢?

正解
寶寶從小單獨睡,可以培養獨立性,同時也不會受到大人活動的干擾,但是在照顧上,則較為不便,如果孩子有發燒、生病等特殊因素的話,同房而睡,寶寶較有安全感(可以聽到爸爸媽媽的聲音),家長也能就近照顧,因此,醫師建議1歲以下的幼兒最好與父母同房不同床,一方面可以省去家長兩地奔跑,另一方面也可以提供即時的照顧。

 

2018年4月2日 星期一

愛孩子不應該因為沒空陪伴而用他喜好的玩具來彌補

活在嚴格管教的家庭
有一天飛出去 自由了
總會想闖出自己的一片天
有的成功光耀祖宗
有的吸毒壞事樣樣來

.
不同國家有不同的律法
學生擁槍自重還揚言要在校園掃射
在美國的校園槍殺是敏感嚴重的事件
.
父母
永遠不知道孩子心裡在想什麼
.
所以
嚴格的管教方式如果錯誤就是害了小孩-------
.
這對父母錯在在台灣利用網路幫孩子買槍
導致孩子出國也有樣學樣
也自己上網買槍
以下分享自 孫安佐住處新搜出1600多發子彈及手槍 寄宿家長事先藏匿

台灣藝人狄鶯孫鵬之子、18歲賓州交換學生孫安佐涉嫌持武並威脅掃射就讀的天主教學校被控恐怖威脅一案,上達比鎮(Upper Darby)當地警方周一宣布,新發現孫安佐上網合法購得的1600多發子彈和一把9厘米手槍,但事先已被其寄宿家長(host parent)移走藏匿;這把手槍由孫安佐從上網購得的零件,自行組裝而成。
上達比鎮警長奇伍德(Michael Chitwood)表示,上周當校方及警方通知其寄宿寄宿家長孫安佐已構成校園威脅,將展開查時,執業為律師的寄宿家長立即將孫安佐臥房內大量槍彈移走,企圖藏匿。
警方上周在其住處僅發現軍用背心、十字弓、瞄準鏡、9厘米手槍子彈等物品,但後來據報,又查獲225發散彈槍子彈、663發9厘米手槍子彈、295發AR-15步槍子彈、425發AK-47子彈及其他類型子彈共約1600發。


警方周一表示,在孫安佐寄宿家庭新發現1600多發子彈,其中包括攻擊性步槍AK-47 有425發、295發 AR-15子彈,以及一把9厘米手槍。 圖截自CBS畫面
AK-47步槍子彈及彈匣。 (CBS截圖)

警方表示,正調查寄宿家長動機,目前暫無控罪,但能查獲這批槍彈,消息來源並非孫安佐或其寄宿家長。

警方表示,子彈及手槍零件都是孫安佐於美國上網購買,屬合法行為;手槍零件也由網上購買,自行組裝,來源無法追查。

在賓州,外國學生持有槍彈並不違法,目前仍維持一項恐怖威脅控罪,屬於行為不檢。他所使用學校發的iPad有至少20筆上網搜尋買槍械的紀錄,包含AK-47等步槍。

警方相信孫安佐企圖買槍,國土安全部人員也將參與調查,確認是否有共犯在逃。

孫安佐前任律師拉托森(Enrique Latoison)曾指孫安佐行為是不瞭解美國文化,而且在校未被霸凌,沒有犯案動機,純屬開玩笑,但最新發現孫安佐購得的槍彈,似已超過「開玩笑」的層次。

孫家新委任律師凱勒(Robert Keller)曾任當地助理檢察官近十年,專長青少年犯罪、槍支、恐怖威脅等刑案;對於孫安佐購得這批槍彈,律師暫未回應。

賓州刑法律師王玉明表示,賓州州法規定,無證移民不可購買槍彈,合法居民買槍彈無論網上或於實體店買槍彈,均需通過犯罪紀錄調查,不需特殊許可;但孫安佐持留學生簽證,屬合法居民,無犯罪紀錄,可合法上網買槍彈並擁有。

「若證實有恐嚇意圖,則為非法持有。」王玉明說,至於其寄宿家長,因為槍彈是置於其住處,有權處理,除非證明有共同意圖,應不構成共犯。

孫安佐目前羈押於賓州德拉瓦郡監獄,保釋金訂為10萬美元,案件訂於11日開庭審理。

2018年4月1日 星期日

如何養成節電的好習慣




台電今天(4月1日)起施行新電價,在保障民生政策下,住宅及小商店用戶有逾8成「凍漲」,住宅用電500度以下不漲,每月用電1000度以上的家庭,每月電價將增加93元;小商店則是1500度以下不漲,但每月用電2000度的小商店,每月電價將多了113元。

住宅及小商店 逾8成「凍漲」

按台電統計,民生用電約有1055萬戶的電價不受漲價影響,占整體住宅用戶85%。小商店則約74萬戶電價是凍漲的,占整體小商店用戶比重82%。住宅與小商店的電價已經有逾8成都被「凍漲」了,這也意味著本次電價調整,不該再被業者作為物價上漲的藉口。

用電量1501度以上小商家,夏月與非夏月漲幅約為4.55%、4.12%,受影響的餐飲業者表示「很有感」,尤其電費占成本比重不低,營運撐不住將反映在商品價格上。


台電4月1日施行新電價,在保障民生政策下,住宅及小商店用戶有逾8成「凍漲」。圖/資料照片

位在台北市大安區的餐廳業者表示,平均每個月的電費要7~9萬元,電價調漲後,估算約會多出約5000元,雖然漲價有影響,也只能自行吸收,因為電費是固定成本,基於維持服務品質,正常的用電裝置都必須要維持。

小吃店業者也說,雖然店面坪數不大,但每月用電量還是將近萬度,夏天平均1個月電費大概要3萬多元,4月電價調漲後,大概要多支出約千元。

台電發言人徐造華表示,台電這次調整電價級距,除了照顧民生、穩定物價之外,更重要是減少尖峰用電,所以夏月用電較非夏月調幅增加,而工業大戶的周六非尖峰時段,此次都未調漲,就是希望用電大戶能將平日用電,轉移至周六使用,減少尖峰用電。

省電4招 養成節電習慣
新電價上路,雖然8成住戶不受影響,不過省電達人張偉明仍分享「4個省電妙招」,除了可以節省電費外,今年同期帳單只要較去年節省1度電,還能拿到台電的節電獎勵,每期至少可獲得84元。

省電第1招:清查待機家電
先清查家裡的「待機電力」有哪些,舉例來說,像是冷氣機、床頭音響、微波爐、洗衣機,這些電器在沒有使用的情況下,插頭還接著插座,電力約為使用時的5%~20%。

電器在沒有使用的情況下,插頭還接著插座,電力約為使用時的5%~20%。

張偉明分析,如果把這些待機電器全部換為有開關的排插型延長線,放在櫃子上、或是隨手可及的地方,使用時才把開關打開,一期帳單至少可以省下150~200元,「節省度數絕對超過節電獎勵的至少1度」。

台電指出,根據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實測數據,待機電力占總耗電量約為6%~7.4%,張偉明說,如果大家都能做到這一招,「不需要蓋新電廠、擔心核電」。

省電第2招:換上LED燈泡
將省電燈泡換成LED燈泡,同樣照明度,省電燈泡跟LED燈泡功率就相差8W;假設家裡20個燈泡,每天點8小時,2個月1期的電費帳單,估計可省下270元電費。

省電第3招:換掉無線電話
張偉明建議,如果家裡有無線電話應該換成有線電話,現在大家使用手機的頻率很高,室內電話使用頻率很低,如果每個無線電話只為了很少的使用時間,都處在充電狀態,很不划算,雖然有線電話使用上有點不便,但是低頻率的使用,還是可以接受的。如此一來,2個月1期電費估計可節省50~100元。

省電第4招:熱水想喝時再煮

張偉明提醒,家裡的開飲機或是電熱水瓶,不管有沒有節能標章,在保溫狀態下使用功率都需要50~100W,「尤其是夏天不要用」。

電熱水瓶在保溫狀態下,使用功率都需要50~100W。

如果夏天想喝熱水,用咖啡壺、快煮壺煮熱水不過5分鐘,煮一次熱水電費不過0.3~0.5元,就算一天用快煮壺煮2次,跟電熱水瓶相比,一期帳單還是可省下200~250元,相當可觀。

張偉明認為,節電習慣需要一點一滴建立,愈多人響應,國家能節省的電就愈多,未來面對能源問題就沒有這麼嚴峻。

分享自  省電

2018年2月18日 星期日

遊戲 賺點數?

作者 于為暢

「遊戲化」(Gamification)這概念於2010年底在美國紅起來,被許多企業用於三大領域:「外部業務行銷」、「內部人事管理」以及「個人行為改變」,整個「遊戲化宇宙」所牽扯的學問太多太廣,包括心理學、社會學、介面設計、數據分析、使用者體驗等學說,無法用一篇文章解釋,在《網路強人會》一書中,我預告了我對「遊戲化」的期望和重視,因為在網站或企業經營上,目標族群(TA)的參與度一直都是我認為的關鍵所在,也就是我常掛在嘴邊的member retention,只要retention做的好,一切都好操作,遊戲化的最大好處正是在做retention。
我從2005年開始經營EmailCash,2009年正式研究「遊戲化」,開始把一些遊戲元素運用在EmailCash網站上,可說是台灣第一家網站企業大規模嘗試。直到現在,EmailCash仍提供會員許多遊戲化的「任務」,以便網站營運的進行,有關於「遊戲化」的理論、應用及範例,我會陸續分享給暢通電報的讀者,首先從最基本的開始。
遊戲化的定義是「將遊戲元素應用到非遊戲的場景」,大家都玩過遊戲,常常一玩就忘記了時間,達到「心流」(flow)的狀態,一個遊戲要好玩,必須經過嚴密的設計,加上許多「遊戲元素」(game elements),我們先來一一來講解這些元素,首先從最基本的「PBL」開始。PBL是遊戲化的最表面元素,之所以表面是因為他們顯而易見,大家一看就懂,可直接套用,PBL分別是Points, Badges, Leaderboards,中文譯為點數、徽章、排行榜,今天我們先講「點數」(Points),以遊戲關卡而言,他就是1-1。
點數不是分數,也不一定是貨幣,從航空公司的里程,到便利商店的貼紙,再到你家巷口的手搖茶買十送一,「集點」已經存在了許久,算是遊戲化行銷的始祖。集點有沒有效?當然有效。
2005年,7-11首次將集點和便利商店購物結合,以蔡依林當代言人,只要消費滿77元就能免費得到一款 Hello Kitty 的磁鐵,共有31款正常版和3款隱藏版,就此開啟了便利商店集點的戰國時代,全家便利商店觀望了半年之後,終於發現不得不跟進,也持續到現在,甚至喊出口號「最好的集點在全家」。為了賺點數,部分消費者移轉原本的購物場所至便利商店,還為了湊點買更多(upsell),發展至今,便利商店的集點活動已成常態,類似的購物遊戲化已深入民心。
集點的目的是「獎勵」,獎勵的大小和種類會影響使用者集點意願,獎勵也不一定是以實體方式呈現,他也可能是虛擬物件(集滿10點可兌換一支玫瑰花布置房間)或競賽的成就感而已。很多網站會送紅利點數或是購物金,這當然也是Points的變種,「買2000送200」「完成OO任務送點數」「看LINE影音就送1點」等等。

集點和貨幣可以一樣,但最好將之分開,點數通常是沒有什麼意義的,只是一個持續累積數字的機制,只要有完成任務就給,而貨幣的定義在於可以流通,可抵用,甚至可變現。有些業者會把兩者合併,但以最佳的遊戲化架構來說,最好還是要有兩種以上的貨幣,每種貨幣的取得和使用要不同才對。
在應用Points之前,請先想好獎勵是什麼,活動日期多久,賺取會不會太容易(或太難),能否轉換成其他貨幣,會員點數的追蹤和兌換方法,如果點數被當成貨幣在使用,就一定要建立兌換門檻,那「未兌換之點數」就會變成公司應付帳款。時間一久,會員手上的點數就越多,連帶的你的應付帳款就越多,此時,你必須設計一套「點數消耗機制」,例如花OO就可玩的特別遊戲,或需「靠運氣才能贏」的系統小遊戲,既然是靠運氣,你又是莊家,那你知道該怎麼做了…嗯,你的直覺沒錯,多數都嘛是 _____。
結論:Points(點數)在定義上是最基本的數字,能在該企業/網站/場域中使用,來換取一些獎勵,最好不要讓他能變現,再加上使用期間限制,造成某部分的浪費,降低浮動成本,盡可能達成「有參與誘因,卻沒成本負擔」的行銷手法。

什麼是內容行銷?


作者  于為暢
 


在網路行銷的世界裡,「內容行銷」恐怕是最大範圍的一個,定義廣泛,眾說紛紜,只要你的創作有被人看到,基本上你就可以說上幾句,這就跟只要教過男女朋友,就可以聊上幾句兩性話題,或是養育過小孩,就能暢談媽媽經一樣,也因為這樣,內容行銷倒底是什麼?他的界線在哪?實在沒有人敢下定論…但我偏偏要(哥就是任性),我認為內容行銷就是「先播種、後收割」的策略布局,一開始可能沒什麼效,但種下的種子會隨時間熟成,一草一木,叢生直到涵蓋整片樹林。
簡單的說,一個行銷漏斗只有三部分:「被看見」、「感興趣」和「購買」,每種行銷方法都或多或少能幫助這三塊,內容行銷很棒的是,他有能力「一路到底」,好的內容讓人信服而掏錢,甚至不覺得「被廣告」,而且病毒式爆發,「這不分享還是人」嗎。
我們只有兩隻眼睛和24 小時,但資訊時代,大概有兩億種東西要看,永遠也看不完,所以第一個問題,我們應該看什麼?我的回答是「只看最好的」。假設以全台灣人平均來說,一年會買票進電影院5次應算合理,請回想您過去進電影院看的五部電影是哪些?是不是都是大製作、大明星的強檔大片,那些以世俗眼光來說”最好的”幾部。一年全球大概上映一萬部電影,而我們只看其中五部,這「萬分之五」的機率還只是電影喔,如果把它換成出版品、音樂、傳媒或網路創作,你才知道「被看見」的難度有多高。
我們為什麼挑這五部電影來看?原因不外乎是:
1. 電視廣告打很大 (企業廣告預算的投入)
2. 朋友說好看 (口碑介紹)
3. 因為他是續集 (累積的力量)
4. 很對我的胃口 (使用者分析)
5. 對明星的崇拜 (意見領袖/代言人的魅力)
6. 被朋友揪 (誤闖的概念)
Attention是稀有資產,若您想「被看見」,可以參考上述電影的作法,有錢打廣告固然很快,但沒錢有沒錢的作法。另外一個觀念,”最好的”從來沒有標準答案,你的東西只要在目標對象(TA)的「可視範圍」內成為最好就夠了,如果政府宣布我們不能看MLB大聯盟比賽,只能看中華職棒,那義大犀牛對中信兄弟就是最好看的比賽了。
就算在TA的可視範圍內,還是有太多的內容會跟你的競爭,你要如何脫穎而出,你要如何比別人好?而且我們知道人的習慣不容易改變,縱使是閱讀也是一樣,你不能只比別人好一點點,那不夠讓人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在《鉤癮效應》一書中,作者提及「你的內容必須比別人好九倍以上」才會被看到,但作者並未解釋該如何好九倍以上。還好我自己會解題,如果我們把內容細分為九個面向,而每一個面向我們都比別人好一倍以上,九個面向加總就是好九倍以上了,全面性的、壓倒性的比別人好,自然就能把注意力吸過來,做後續的 洗腦動作。
哪九個面向你可以自己想看看,怎麼發想?很簡單,內容行銷首先就是要被看到,因此所有可被看到的東西都可以優化,例如你的文案、圖片、影片、企業故事、產品優勢、使用者見證、教學、作品集、企業文化、員工活動、知識分享等,把自己的公司放中間,以九宮格方式開始發想,你的產品可以產生什麼相關內容,而這些內容又會對潛在客戶帶來什麼價值,換句話說,你先撥下種子(撒下網),用大量、多面向的內容來吸引TA,把漏斗的”進水口”盡可能拉寬,讓更多水湧入,越多人看見,你的內容製作成本就會被攤的越低,然後希望他”一路到底”直接變成付費客戶。
內容行銷不是單一事件,而是持續性的策略,種子長成需要時間,但如果你種得夠多,縱使有幾棵長壞了,還是會有足夠的開花結果,讓你的企業內容之林顯得茂盛,而且寫過的東西不會浪費,他永遠會是你的數位資產,只要持續累積,觀眾會越來越多,最後業績越滾越大。

分享自 暢通電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