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4日 星期日

現在的海山館真的不像三級古蹟

海山館位於臺南市安平區,是三級古蹟,確切建成年代不明。海山館是清朝來臺駐守的海壇鎮標水師班兵所建之會館(廟館)
,而海山館之名則是因為該營原駐守地海壇島上有一座山名為「海山」。
在安平這樣的會館原本共有五座,但今天只剩下海山館而己。

海山館座西朝東,為高聳白牆所包圍,牆頭與屋簷交接處則繪有藍色調的裝飾。

在圍牆則有牆門兩座,主牆門上有文字裝飾,側牆門上則有安平的「劍獅」作裝飾。

館內原有澎湖水師協副將王得祿所贈的一對「五福臨門」蝙蝠石柱,現移至安平妙壽宮三川門前。



海山館的延由:
臺灣成為清朝領土之後,因為認為清廷臺灣易生民變,故臺灣駐守的軍隊不從當地徵用,而主要從福建省調來,行約三年一輪的班兵制。當時駐守臺灣的軍力共有十營,不計將領,士兵約有一萬人,其中八千人在臺灣本島,兩千人則在澎湖群島。這十營之中有五營是陸師,從福建的漳州、汀州、建寧、福寧、海壇、金門六鎮標及福州、興化、延平、閩安、邵武五協標調來;另外五營則是水師,來自海壇、金門、閩安三協標和廣東水師的南澳鎮標。而當時駐守臺灣的水師之主要據點便在安平,水師副將之官衙便設在熱蘭遮城裡。

由於這些官兵都是外地人,很自然地便以家鄉為中心蓋起了會館,以供奉家鄉神祇和作為聯絡聚會之所,於是包括海山館在內的「安平五館」便因而出現。而當有時候海象不佳以致官兵無法如期回鄉時,會館便成為這些官兵的棲身之所,直到海象平復為止。值得一提的是,由於雍正時規定派到臺灣的官兵不可以和當地居民有共同的祖籍,故當時在安平的官兵都非泉州或漳州籍。而當時在海山館裡主祀的神明是媽祖,並合祀有五帝爺(五福爺)。

而進入日治時期後,由於失去原有功能,「安平五館」便因而荒廢毀棄。進入民國後,只剩下海山館依然存在,並被安平人張長庚買下,修建成三合院式的住宅,而原有的神像則移到海頭社文朱殿供奉。直到民國六十四年(1975年),臺南市政府為了慶祝「臺南觀光年」,便收購了變成民宅的海山館,並於十年後在此成立「安平鄉土館」以展示安平鄉土文物。近年曾又再次整修,現已重新開放。(資訊來源:維基百科)

未修復的海山館外貌請點下面網址
http://old.tncsec.gov.tw/wks/tn01/home.php?wks=tn01&page=spot_view.php&spotid=1&tripid=3

以下相片拍於2014/12/14



神明桌變這副德性


窗花

由於神像被移走了所以用卡通人物替代?

窗花

改建後牆上的圖明顯劃的很粗超
美女變醜婆婆


海山館內景(南側廂房)變成賣吃的跟休息處
像竹書的牆壁

海山館主牆門

走進主牆門內到處有人擺攤


海山館尚存一點點原味的重建物就只有內景的屋子了
可惜現在怎麼看都不像是古蹟..因為改很大
整個內景現除了有卡通味道外甚至還有義式食物.跟手創物品
感覺就只是一個觀光景點..根本看不出有古蹟的味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